穿越一段幻想物質史:《時尚惡魔的盛宴》中的鏡花水月

pj-cb812_lookin_j_20150522160839

每當論及西方時尚中的中國元素,總不免看到東方主義(orientalism)的指控。倒不是要否認東方主義的存在,但是在這個所謂的東方也反覆透過「自我東方化」(self-orientalization)來重奪話語權的當下,究竟什麼是「東方」,什麼是「中國」,都不是一句東方主義可以簡單帶過。以大都會博物館極受爭議的展覽「中國:鏡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為中心展開的紀錄片《時尚惡魔的盛宴》(The First Monday in May),恰好揭露了這個問題的複雜性所在。

《時尚惡魔的盛宴》告訴我們,早在東方主義的指控之前,策展人安德魯波頓(Andrew Bolton)就知道這個展覽可能引發爭議。所以,在「後殖民」(postcolonial)的閹割焦慮以前,早就有了來自西方的「後—後殖民」(post-postcolonial)霸權焦慮。這個焦慮展示在波頓強調自己想要「解構西方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展示在主辦方找來當初以《花樣年華》啟發了無數西方設計師的王家衛擔任藝術總監,展示在參展作品不只有聖羅蘭(Yves Saint Laurent),更有中國本土設計師郭培,也展示在巴茲魯曼(Baz Luhrmann)對安娜溫圖(Anna Wintour)說,我們不要在入口處擺設龍頭,因為這樣會讓這次展覽看起來像是主題樂園。如果「後殖民閹割焦慮」的問題在於本質化西方與中國之間的權力關係,「後—後殖民霸權焦慮」的問題則在於試圖否認那層權力關係。「中國:鏡花水月」不會因為有了「解構刻板印象」的企圖,不會因為找來了王家衛當藝術總監,不會因為加入了中國本土設計師,也不會因為少了兩個龍頭,就去除掉西方對中國的幻想與建構。比起凸顯出西方對中國的幻想,企圖「自然化」一個「中國本質」,其實才是更隱而不現的權力展現。

所以,我反而覺得,「中國:鏡花水月」最後保留了安娜溫圖強調的「幻想」特質,是比「自然化」中國更好的再現途徑。在一次前往北京宣傳的採訪中,中國記者質疑:你們不覺得幻想會帶來誤解嗎?安娜溫圖則坦率回答──時裝就是幻想,這個展覽要呈現的就是幻想。同樣的幻想出現在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的作品之中。曾經替迪奧設計過中國風時裝的他表示,自己當初正是受到《花樣年華》啟發,才在設計中添加了中國元素;而他進一步坦承,自己所再現的「中國」或「東方」,類似於早年好萊塢電影中的「東方風情」。如果加利亞諾對中國的再現逃不了東方主義的指控,我們不禁要問,王家衛電影中的「東方」難道不也是再現?加利亞諾的設計難道不是「再現中的再現」?有人質疑加利亞諾未曾造訪中國,難免會「扭曲」中國元素。但假使加利亞諾真的去了中國,難道他不會對中國進行「選擇性閱讀」?那個中國難道又不會是「早就已經」(always already)被再現的「中國」?相信一旦造訪中國,就能夠設計出「純正」的中國元素,這樣的信仰,實在是與《印度之旅》(A Passage to India)中宣稱要見證「真正的印度」的阿黛拉一樣天真。相較於「真正的東方」,安娜溫圖與加利亞諾的「中國幻想」,反而才真正揭露──而非試圖掩蓋──那段西方對東方長達百年的建構歷史,那個東方主義背後隱藏的模仿結構。

而《時尚惡魔的盛宴》在做的,正是揭露這段建構史所仰賴的物質基礎。這部紀錄片大可隱藏物質,只拍想法;大可找來一堆學者高談何謂「中國」,不提展覽背後的再現結構。但是它選擇了一條更為大膽的再現路徑。所以在整部紀錄片中,我們看到波頓和王家衛為了如何再現毛澤東進行一連串的協商,我們看到公關人事為了如何安排晚宴中的座位連日討論,我們得知珍妮佛洛培茲(Jennifer Lopez)與卡拉迪樂芬妮(Cara Delevingne)會穿上誰的設計出席,我們甚至知道,要請蕾哈娜(Rihanna)出席表演到底有多貴。之所以把這一系列的協商過程拍出來,《時尚惡魔的盛宴》就是要告訴你,你在展覽中所看到的「中國」是層層疊疊的物質建構。它是權力角逐的文化場域,也是意識形態的矛盾集合。整個「中國:鏡花水月」再現的,不只是西方對中國長達百年的幻想歷史,也不只是西方時尚挪用外來元素的物質歷史,而恰恰好是兩者的結合:一段「幻想物質史」(“a material history of fantasy”)。這樣看來,展覽名稱其實只說對了一半。「鏡花水月」的「中國」的確是透過一連串鏡像所折射出的幻象,但幻想畢竟需要物質支撐,因此,這裡的「中國」,其實也是透過一系列物質所建構出的「物質幻象」。這些幻象不比所謂的「中國」真,卻也不比所謂的「中國」假,而「中國:鏡花水月」透過與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區的戲劇性結合,凸顯而非掩蓋了東方意象背後所隱藏的建構痕跡與模仿結構;正如, 作為一部紀錄片,《時尚惡魔的盛宴》也突顯了這場展覽本身的協商過程與權力機制。

《時尚惡魔的盛宴》中最經典的一段,無非是當高提耶(Jean Paul Gaultier)將郭培的青花瓷洋裝,誤認成加利亞諾當年替迪奧所作出的中國風設計。這不只是單純的錯認,更暗示整個展覽正建構在真假難分的重疊意象之上。郭培的青花瓷洋裝與加利亞諾的迪奧設計究竟本質上有何差異?郭培的設計會因為出自「中國設計師」之手而更能代表「中國本質」,還是她的設計同樣奠基於幻想,而這樣透過物質所建構出的「中國幻象」,其實與加利亞諾的設計差異不大?如果青花瓷對加利亞諾而言是「他者」,有沒有可能,對郭培而言,青花瓷其實也是「他者」,而且是那個最靠近自身、最形影不離的「他者」?

穿越一段幻想物質史:《時尚惡魔的盛宴》中的鏡花水月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