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仍在燃燒:扮裝歷史的跨性別與種族惑亂

一九九〇年的紐約在燃燒。是在這一年,瑪丹娜(Madonna)發行了傳奇單曲〈風尚〉(“Vogue”),將源自紐約哈林的舞廳文化,推上了流行音樂的世界舞台。一時間,風尚舞(voguing)從地下浮出表面,從紐約飛到東京。〈風尚〉不只開創了流行,也點燃了戰火。瑪丹娜以白人主體位置再現有色酷兒舞蹈,引發了文化批評界的激烈論辯。有人說,〈風尚〉收編了黑人與拉丁裔同志次文化;也有人說,〈風尚〉體現的不是流行樂對次文化的收編,而是次文化對流行樂的顛覆。在〈宛如禱者〉(“Like a Prayer”)之後,瑪丹娜再次涉入「種族麻煩」,卻也因為這個「麻煩」,讓〈風尚〉至今仍是文化批評家不斷重返的經典文本。[1]

繼續閱讀 “巴黎仍在燃燒:扮裝歷史的跨性別與種族惑亂"
巴黎仍在燃燒:扮裝歷史的跨性別與種族惑亂

酷兒的犯賤美學:敢曝與同志歷史的政治

05-camp-theme-met-gala-2019

去年十月,大都會博物館服飾研究院(the Costume Institute)宣布了今年春季的展覽主題:「敢曝:時尚筆記」(“Camp: Notes on Fashion”)。任何對敢曝有些微瞭解的人都知道,安德魯波頓(Andrew Bolton)挪用的是蘇珊宋塔(Susan Sontag)充滿爭議的文章──〈敢曝筆記〉(“Notes on ‘Camp’”)。在這場展覽中,波頓將從十七世紀的路易十四(Louis XIV)串連至十九世紀的花花公子(dandy),從夏佩瑞麗(Elsa Schiaparelli)的超現實主義鋪展到加利亞諾(John Galliano)的後現代拼貼,以服裝寫出一段敢曝物質史。[1] 不過,貫穿於這場展覽中的除了裝模作樣的華麗服飾之外,還有蠢蠢欲動的顛覆情慾。波頓當然明白,敢曝的歷史不只是時尚的,更是同志的。[2]

繼續閱讀 “酷兒的犯賤美學:敢曝與同志歷史的政治"

酷兒的犯賤美學:敢曝與同志歷史的政治

卡卡啟示錄:《卡卡女性主義》的酷兒未來

thefamemonster

二〇一〇年三月,在萬眾引頸期盼之下,女神卡卡(Lady Gaga)終於推出暢銷單曲〈電話〉(“Telephone”)的音樂錄影帶。在這支音樂錄影帶中,卡卡延續〈愛情狗仔〉(“Paparazzi”)的結局,在謀殺男友以後高調地現身女子監獄,穿上鎖鏈勁裝與陽剛女同志囚犯當眾熱吻。[1] 從皮革、鎖鏈到手銬,卡卡將女子監獄化為一座大型的女同志愉虐場景,呼應了八〇年代誕生於女同志社群內部的性論戰。[2] 而後,她與碧昂絲(Beyoncé)攜手合作,踏上一段瘋狂的殺戮與公路之旅,左邊引用《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右邊致敬《末路狂花》(Thelma & Louise),將〈電話〉化為一部獻給女人與女同志的後設文本,也將音樂錄影帶化為一場全民參與的流行事件。

繼續閱讀 “卡卡啟示錄:《卡卡女性主義》的酷兒未來"

卡卡啟示錄:《卡卡女性主義》的酷兒未來

自我即文本:從瑪丹娜到泰勒絲的後設性別政治

rs_1080x1080-171107190450-23279723_777542925770459_8932444824968101888_n

「這是第一個即將見證自己一生紀錄在網路圖像中的世代。」泰勒絲(Taylor Swift)在新專輯《舉世盛名》(Reputation)的序言中這麼說。若從泰勒絲的序言一路聽到最後一首歌,我們會知道,《舉世盛名》是一張擁有清楚意圖、貫徹核心意義的「概念專輯」(concept album)──整張專輯的概念是名聲,整張專輯的美學是後設。

繼續閱讀 “自我即文本:從瑪丹娜到泰勒絲的後設性別政治"
自我即文本:從瑪丹娜到泰勒絲的後設性別政治

孔雀革命:六〇年代的男性時尚改革史

Gigi zayn

美版《風尚》(Vogue)八月號的封面人物是超模吉吉哈蒂德(Gigi Hadid)與男友贊恩(Zayn)。封面上,兩人穿著全套古馳西裝,顏色鮮艷,樣式花俏。安娜溫圖(Anna Wintour)或著沒有料到,這期雜誌會在發行當下引發爭議。引發爭議的倒不是這對流行文化界的超級情侶,而是封面故事。在這篇文章中,辛納(Maya Singer)以吳爾芙(Virginia Woolf)的《歐蘭朵》(Orlando)開頭,接著談當代時尚界的各種性別翻轉(“gender-bending”)設計,以及封面人物吉吉哈蒂德與贊恩如何互逛彼此的衣櫃,互穿彼此的衣服。[1]

繼續閱讀 “孔雀革命:六〇年代的男性時尚改革史"

孔雀革命:六〇年代的男性時尚改革史

壞女性主義者:瑪丹娜、佩利亞與九〇年代女性主義論戰

madonna-ou-lady-gaga-16

瑪丹娜近日在獲頒告示牌「年度風雲女性奬」(Woman of the Year Award)時發表了一段長篇感言,大方揭露自己身為女性音樂工作者所面臨的種種困境。這段感言不只受到主流媒體的爭相報導,也掀起社群網站的熱烈討論。在這波輿論浪潮中,除了瑪丹娜之外,還有另一個女性獲得同等關注,那就是美國備受爭議的文化評論家──卡蜜兒佩利亞(Camille Paglia)。

繼續閱讀 “壞女性主義者:瑪丹娜、佩利亞與九〇年代女性主義論戰"

壞女性主義者:瑪丹娜、佩利亞與九〇年代女性主義論戰

穿越一段幻想物質史:《時尚惡魔的盛宴》中的鏡花水月

pj-cb812_lookin_j_20150522160839

每當論及西方時尚中的中國元素,總不免看到東方主義(orientalism)的指控。倒不是要否認東方主義的存在,但是在這個所謂的東方也反覆透過「自我東方化」(self-orientalization)來重奪話語權的當下,究竟什麼是「東方」,什麼是「中國」,都不是一句東方主義可以簡單帶過。以大都會博物館極受爭議的展覽「中國:鏡花水月」(“China: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為中心展開的紀錄片《時尚惡魔的盛宴》(The First Monday in May),恰好揭露了這個問題的複雜性所在。

繼續閱讀 “穿越一段幻想物質史:《時尚惡魔的盛宴》中的鏡花水月"

穿越一段幻想物質史:《時尚惡魔的盛宴》中的鏡花水月

當代藝術的少女革命:Grace Miceli的賽柏格女孩主義

jumpfrompaper-x-grace_grace-6-1860x1239

黑色長捲髮、深黑連身洋裝搭配白色球鞋,全身閃爍著少女風格刺青,談起自己少女時期最愛的經典影集《魔法奇兵》(Buffy the Vampire Slayer)時,她興奮地指著手臂上的刺青說:「瞧,我還把巴菲刺在身上!」這是創造了線上藝廊 Art Baby Gallery,掀起了當代藝術界少女革命的 Grace Miceli。

繼續閱讀 “當代藝術的少女革命:Grace Miceli的賽柏格女孩主義"

當代藝術的少女革命:Grace Miceli的賽柏格女孩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