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弗女王:《真寵》與英國女同志史學惑亂

DuEXksTX4AAyN1C

一七〇八年,一本匿名出版的諷刺手冊《敵對公爵夫人》(The Rival Duchess),以艾碧嘉瑪莎姆(Abigail Masham)與曼特農夫人(Madame de Maintenon)的一段想像對話,帶出安妮女王(Queen Anne)與「新寵」艾碧嘉之間的同性韻事。[1] 在這本對話錄出現以後,瑪爾伯勒夫人莎拉邱吉爾(Sarah Churchill, Duchess of Marlborough)告誡女王,這些韻事恐怕已經「廣為流傳,人盡皆知」(“universally spread among all sorts of people”)。[2] 有趣的是,在艾碧嘉現身以前,女王原先的寵愛對象即是莎拉。在安妮的父親詹姆士二世(James II)的口中,兩人的親密關係可以說是「非典型激情」(une passion démesurée),早已逾越了十八世紀理想女性情誼的界線。這段發生於英國宮廷之內的女性愛慾糾葛,正是尤格藍西莫(Yorgos Lanthimos)話題新作《真寵》(The Favourite)的敘事背景。

繼續閱讀 “莎弗女王:《真寵》與英國女同志史學惑亂"

莎弗女王:《真寵》與英國女同志史學惑亂

天后變形記:《一個巨星的誕生》與男同志的情感結構

33186272_246201616126273_3117091623381499904_n_0

和它的眾多前身一樣,《一個巨星的誕生》(A Star Is Born)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明星電影」(star vehicle)。[1] 儘管這是布萊德利庫柏(Bradley Cooper)首次執導的作品,儘管《紐約客》(The New Yorker)資深影評人布洛迪(Richard Brody)聲稱庫柏讓這部電影「成為自己」[2],我們都無法否認,《一個巨星的誕生》屬於女神卡卡(Lady Gaga)。不過,《一個巨星的誕生》不只是一部「明星電影」,它更是一部「同志偶像電影」。從一九五四年的《星海浮沉錄》、一九七六年的《星夢淚痕》,一直到後千禧年的全新版本,這個百拍不膩的巨星誕生敘事不只網羅了不同時代的女星代表,而且她們都還是清一色的同志偶像。[3]

繼續閱讀 “天后變形記:《一個巨星的誕生》與男同志的情感結構"

天后變形記:《一個巨星的誕生》與男同志的情感結構

邁向下流女孩美學:《歌喉讚》的後女力社群與流行樂敘事

pp3-teaser-onesheet-594da88174a10-1

從《歌喉讚》(Pitch Perfect)原先不被看好,而後卻成為「驚喜賣座電影」(sleeper hit)來看,這部描述阿卡貝拉女團的音樂喜劇系列之所以獲得成功,來自閱聽眾的口耳相傳──尤其是少女與同志閱聽眾。《歌喉讚》系列受到少女與同志高度擁戴,甚至演變成流行文化現象,不能不提一個關鍵人物,那就是催生了整個系列的編劇與製作人凱卡農(Kay Cannon)。

繼續閱讀 “邁向下流女孩美學:《歌喉讚》的後女力社群與流行樂敘事"

邁向下流女孩美學:《歌喉讚》的後女力社群與流行樂敘事

看不見的戰爭:《魅惑》的兩場隱藏內戰與南方歌德政治

DDAdz2GXcAE6gYG

蘇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一直以來都是話題女王。新作《魅惑》(The Beguiled)在正式上映之前即掀起巨大爭議,原因是庫里南(Thomas Cullinan)原著小說中的黑奴角色麥蒂(Mattie)在電影改編中「被消失」。不少人批評柯波拉正進行好萊塢一貫的「白洗」(whitewashing)策略;畢竟,麥蒂在1971年的《牡丹花下》中並沒有缺席,只是改名為海莉(Hallie)。[1] 重要評論雜誌《頁岩》(Slate)和《惡女》(Bitch)紛紛發表文章細數柯波拉過去的「白洗」紀錄 [2],包括2013年同樣引發過爭議的《星光大盜》(The Bling Ring)。[3] 批評家忍不住問,柯波拉聲稱自己想要專注於拍攝女人,難道海莉不是「女人」?

繼續閱讀 “看不見的戰爭:《魅惑》的兩場隱藏內戰與南方歌德政治"

看不見的戰爭:《魅惑》的兩場隱藏內戰與南方歌德政治

白托邦與男托邦:《逃出絕命鎮》中的歐巴馬美國與種族性別政治

170303_PODCAST_Represent_GetOut.jpg.CROP.promo-xlarge2

《逃出絕命鎮》(Get Out)上映期間正好遇上「川普美國」的來臨,因此有人將這部電影視為川普美國的文化產物,甚至稱它為川普時期的第一部偏執恐怖電影。[1] 但這樣的評論或許正好收編了《逃出絕命鎮》的批判力道。因為,《逃出絕命鎮》真正的恐怖來源不是很白的「川普美國」,而是沒有比較不白的「歐巴馬美國」。

繼續閱讀 “白托邦與男托邦:《逃出絕命鎮》中的歐巴馬美國與種族性別政治"

白托邦與男托邦:《逃出絕命鎮》中的歐巴馬美國與種族性別政治

啟蒙女性主義及其不滿:《美女與野獸》的意識形態矛盾

beauty-and-the-beast-2017

《美女與野獸》(Beauty and the Beast)真人版上映以前,艾瑪華森(Emma Watson)曾不只一次在媒體上表示,這是一部「女性主義」童話。艾瑪華森的宣言有兩層意思:一方面,她認為迪士尼的動畫原版已經很「女性主義」,因此願意接演這個角色;另一方面,她覺得自己可以透過表演詮釋與製作參與,讓《美女與野獸》真人版更加「女性主義」。但艾瑪華森口中的「女性主義」指的究竟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回到迪士尼動畫原版,因為,1991年的《美女與野獸》,本身即出自琳達沃爾夫通(Linda Woolverton)有意識的改寫。

繼續閱讀 “啟蒙女性主義及其不滿:《美女與野獸》的意識形態矛盾"

啟蒙女性主義及其不滿:《美女與野獸》的意識形態矛盾

家庭作為一種政治:《第一夫人的秘密》中的政治家庭性

jackie-1

在歐巴馬離開白宮以前,臉書上大量流傳歐巴馬一家於白宮拍攝的照片。自川普當選以來,人們便開始緬懷起歐巴馬執政下的美國。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人民討論的不只是歐巴馬在位時的種種政策,更是歐巴馬一家在白宮中的親密意象。他們緬懷的因此不只是一任總統,一個政治家,更是一段婚姻,一個家庭。這組照片讓我們看到,家庭與政治之間的結構關係,家庭如何作為一種政治,以及政治的家庭層面。

繼續閱讀 “家庭作為一種政治:《第一夫人的秘密》中的政治家庭性"

家庭作為一種政治:《第一夫人的秘密》中的政治家庭性

錯誤的達西,依然布莉姬:《BJ有喜》的失敗美學2.0

b_jones_05_034

在《衛報》(The Guardian)一篇《BJ有喜》(Bridget Jones’s Baby)的影評中,英國專欄作家威廉絲(Zoe Williams)說,布莉姬終於回來了。在這個更需要「正確」的年代,那個一路犯錯、一路挫敗的布莉姬回來了──「就在我們最需要她的時候」(“just when we need her most”)。[1]

繼續閱讀 “錯誤的達西,依然布莉姬:《BJ有喜》的失敗美學2.0″

錯誤的達西,依然布莉姬:《BJ有喜》的失敗美學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