咆哮女孩馴男記:《對面惡女看過來》中的少女文化與性別政治

10-things-i-hate-about-you-5370d57b5a58a

四月四日是希斯萊傑(Heath Ledger)的生日,英美流行媒體大量追憶他生前的演出。當然,最容易被提及的,是他在《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中演出的小丑。但是我最想念的希斯萊傑,卻出現在一部很少女的電影,那部電影叫《對面惡女看過來》(10 Things I Hate about You)。

我們知道《對面惡女看過來》改編自莎士比亞的《馴悍記》(The Taming of the Shrew),但《對面惡女看過來》究竟怎麼改寫莎士比亞,改寫《馴悍記》,卻是至今沒有定論的事情;畢竟,《馴悍記》在莎劇之中,往往背負了「父權」與「厭女」之名。但《馴悍記》時常被忽略的部分,是序幕(induction)。在序幕中我們知道,《馴悍記》中的「馴悍記」,是表演給醉漢史賴(Christopher Sly)看的一齣戲。正是這戲中戲的結構,讓我們找到了閱讀《馴悍記》的另一種可能──如果「馴悍記」是一齣戲中戲,那麼,凱薩琳的「被馴服」、凱薩琳的「愛夫論」,乃至凱薩琳的「性別」,有沒有可能終究是一場表演?《馴悍記》有沒有可能在揭露陰性特質的戲劇展演,女性身份的模仿結構?這是為什麼有莎學學者認為,《馴悍記》的電影改編一旦除去序幕,便除去了《馴悍記》對「性別真實」意識形態的可能顛覆。[1]

當然,事情沒有那麼簡單。《馴悍記》在二十世紀一系列的電影改編證明了,沒有序幕,我們依舊可能突顯性別的戲劇性與表演性。1929年由瑪麗畢克馥(Mary Pickford)主演的《馴悍記》,沒有序幕,但在電影最後卻讓瑪麗畢克馥偷偷眨了一下眼睛。是這個瞬間的眨眼,讓我們明白凱薩琳沒有被馴服。所以有人說,光是這個眨眼,就改寫了結局的意義。[2] 1967年,柴費里尼(Franco Zeffirelli)導演的經典《馴悍記》中既沒有序幕,也沒有眨眼。但是,伊莉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依舊透過極盡誇張能事的敢曝美學(camp),突顯出性別的表演特質。所以,早就有人發現,序幕中的「虛擬」結構,已經貫穿在1967年的《馴悍記》之中。[3]

九〇年代乘著少女文化現身的《對面惡女看過來》,又如何重新想像莎士比亞,重新想像《馴悍記》?如果,從莎士比亞原著乃至二十世紀電影改編都在揭露女性身份的戲劇特質,《對面惡女看過來》則透過高校少女凱特,展現出女性主義的表演結構。凱特透過在課堂上批判海明威的沙文主義,透過提及西蒙波娃、勃朗特與普拉斯,也透過參與少女龐克地下場景,有意識地建構自己的「女性主義」身份。但真正使《對面惡女看過來》顛覆了《馴悍記》的,或許不在於凱特如何建構出一個「進步」的女性主義身份,而在於,她如何在一路上收編了派翠克。

為了討凱特開心,派翠克要知道凱特喜歡泰國食物、女性主義散文與咆哮女孩音樂,還要知道凱特喜歡的CD清單。為了更接近凱特,派翠克要走入少女主導的龐克音樂場景,儘管他一度歧視少女不懂如何彈奏樂器。為了引凱特注意,派翠克走入書店,假裝自己在尋找六〇年代的女性主義經典《陰性迷思》(The Feminine Mystique),而他閱讀女性主義不為宣稱自己「進步」,只為獲得凱特歡心。為了求凱特原諒,派翠克可以在全校面前高唱〈我無法停止看你〉(“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出盡洋相,只為了換取凱特一個笑容。就連最後,派翠克都把自己因為賭注贏來的賞金,全部花在送給凱特的那把吉他上,支持凱特創作自己的少女音樂。略知道九〇年代少女音樂的人當然會發現,《對面惡女看過來》直接將由少女擔任主唱的Letters to Cleo和Save Ferris放入電影敘事,化為凱特最愛的樂團,而凱特對少女地下龐克樂的熱愛,召喚的是九〇年代在華盛頓州崛起的咆哮女孩(Riot Grrrls)運動──那正是《對面惡女看過來》的地理設定。如果前面一系列電影改編是突顯《馴悍記》中的「馴悍記」,《對面惡女看過來》則是直接把馴悍記改寫成「馴男記」(“the taming of a rogue”)。他讓一個惡棍願意走入少女文化場景,向少女學習,為少女而唱。而最解構男性陽剛身份的,或許不是讓他化為更為「進步」、更為「啟蒙」的新好男人,而是讓他化為為少女而活、為少女而愛的陰柔小生。

有人說,《對面惡女看過來》簡化了原劇的性別政治。[4] 有人說,《對面惡女看過來》最後以一個性感小生,作為凱特重回傳統羅曼史的獎賞。[5] 那個性感小生,指的當然是希斯萊傑。但他們沒有看懂的,是《對面惡女看過來》如何把「馴悍記」改寫成「馴男記」,如何置入少女文化,寫出少女主體,呼應九〇年代少女運動。希斯萊傑的派翠克是為少女而活的男人,是為少女聆聽咆哮女孩、為少女閱讀陰性迷思、為少女表演復古情歌的終極幻想。這是為什麼我不只想念希斯萊傑,更想念《對面惡女看過來》中的希斯萊傑的真正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解

[1] Diana E. Henderson, “A Shrew for the Times,” in Shakespeare, The Movie, eds. Lynda E. Boose and Richard Bur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149-50.

[2] Carol Chillington Rutter, “Looking at Shakespeare’s Women on Film,” 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Shakespeare on Film, ed. Russell Jacks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41.

[3] Kenneth S. Rothwell, A History of Shakespeare on Screen: A Century of Film and Televis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129-33.

[4] L. Monique Pittman, “Taming 10 Things I Hate about You: Shakespeare and the Teen Film Audience,” Literature/Film Quarterly 32.2 (2004): 144-52.

[5] Diana E. Henderson, “A Shrew for the Times, Revisited,” in Shakespeare, The Movie II, eds. Lynda E. Boose and Richard Burt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136.

咆哮女孩馴男記:《對面惡女看過來》中的少女文化與性別政治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